
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
学历: 研究生毕业
所在单位: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
学科: 光学
一、学习与工作经历:
1986年6月于武汉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获“理学学士”;2010年6月于武汉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“工学博士”。
1986.7-1987.8:武汉大学物理系教师;
1987.9-1991.7:武汉大学物理系助教;
1991.8-1995.4:武汉大学物理系讲师;
1995.5-2011.10:武汉大学应用物理系、光电技术系、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;
2011.11-今:武汉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、微电子系教授。
其中1996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,2010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。
二、教学工作:
1、本科生教学:
目前主讲本科生课程:《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》、《半导体及其器件物理》、《微电子与智能社会》。
曾主讲课程:《半导体物理》、《普通物理》、《半导体工艺原理》、《电子技术基础》、《传感器原理与应用》、《EDA技术》、《EDA实验》等。
指导本科生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7项:
发表教学论文9篇:
2、研究生教学:
目前主讲博士生课程:《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理论》、《集成电路设计前沿》;主讲硕士生课程: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II》、《微电子学导论》、《微纳机电系统导论》。曾主讲课程:《微电子CAD技术》、《半导体物理II》等。
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,硕士研究生1人。在读博士生:史记广、张怀诚;在读硕士生:葛悦。
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9人、硕士研究生120余人。
三、科研工作:
1、科研方向:
(1)生物医学信息处理:研究EMG、ECG检测技术及可穿戴检测技术实现;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生物信息特征提取与分类、机器学习算法的轻量化硬件实现;研究基于压缩感知的医学信号分析、算法重构技术;研究基于云的医学信息传输、医学图像压缩关键技术等。
(2)微纳电子器件模型研究、光电器件及IC设计:研究纳米尺度下碳基场效应器件、石墨烯场效应管的量子模型及器件电路模型;研究纳米材料、纳米器件的电学特性;研究新型红外探测器件(PD)、TIA、LA等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技术。
2、科研项目:
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行业科技专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20项、企业科技攻关项目7项;以第2、3参加者参与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、863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18项。
3、发表科研论文:
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,其中SCI收录80余篇(* 通讯作者)
四、获奖情况:
(1)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(2020);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(1994年)、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(1995年);国家发明四等奖(1993年)。
(2)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(第1 完成人,2012年);武汉大学优秀导师(2005-2006学年);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(2001、2002年);武汉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一、二、三等奖(1999、1995、1997年);武汉大学青年教师优秀科研二等奖(1996年);武汉大学优秀青年教师(1993年)。
(3)Altera中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文章竞赛卓越教师奖(2007、2009、2011)、优秀导师奖(2012年)。
(4)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比赛团体银奖、铜奖、个人二、三等奖十余项(2002、2005、2007、2010、2012年);指导学生获得Altera中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文章竞赛一等奖(第1名)3项(2007、2009、2011年)、二等奖1项(2012年)、三等奖3项(2009年、2010年);
(5)指导学生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9篇。
五、主要学术兼职:
(1)华中地区高等学校EDA技术研究会理事长(2017-)
(2)中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第一届热工专业技术委员会顾问委员(2021-)
(3)武汉大学-Intel(Altera)EDA/SOPC联合实验室主任(2007- )
(4)华中地区高等学校EDA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(2013-2016)
(5)湖北省高校EDA/SOPC协会理事(2009-2013)
(6)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器件分会理事(2011-2019)
(7)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(2003-2015)
(8)教育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协作委员(2006-2010)
(9)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(1998-2007)